1月14日,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特别邀请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彭霄鹏博士开展《野外新种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科研心得》主题讲座。
——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01
专家介绍
彭霄鹏,副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研究所/南海名家青年(南海系列育才计划)
——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
02
野外新种鉴定讲座
野生动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加大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协同海南省林业局、林业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濒危动植物营造更安全的栖居之所,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大力推广林业科普工作。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近几年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科普宣传和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为保护人类的朋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海南生态环境平衡贡献力量。
彭霄鹏博士通过编写出版科普著作、发表科普文章,创建网络公众号等多样化形式,传播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知识。相关工作对于推广、普及最新的林草科技知识、加快林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彭霄鹏博士主导的林业科普科研工作,依托网络科普窗口,打造微信公众号“rlyl的自然世界”的“小彭自然科普”动植物科普专栏,将野生动植物科普知识、生态环保理念传输给大众。原创科普作品文章,阅读次数达到9127次,网络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61000人,不断提高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意识。
——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
03
保护濒危动植物
在随后举行的《野生动植物新种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讲座中,彭霄鹏教授围绕“野外新种鉴定的研究方法”、“林业科普工作的开展”、“蛙类大世界”以及蛙类对生态的作用和价值等内容讲授,让更多人了解到林业科普工作及蛙类动物的奥秘,从而加强人们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新发现
利用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途径进行野外动植物新种鉴定,是一种科学、有效、实用的新方法。通过对特定物种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从而鉴定野外新种。图为彭霄鹏等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技术中心成员参与的精灵原指树蛙(Kurixalus silvaenaias)的新种鉴定与命名。
彭霄鹏博士特别提到了首次发现并命名了海南新种睑虎——中华睑虎,通过与已知睑虎属种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比,证实了中华睑虎的独特性,此发现更新了我们对于睑虎属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有利于深入阐释大陆性岛屿在物种多样性形成中的重要促成作用,影响深远。
保护濒危动植物
彭霄鹏博士指出“为解决濒危两栖动物物种保护,要搜集两栖动物爬行信息,完善种质资源,通过对特定林区的两栖动物种类、数量、现状进行调查检测,深入挖掘两栖动物的信息,探讨其生存状况,并进行种质资源分布及发展情况动态跟踪分析,强化对两栖攀爬动物野外种群的保护作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建设。”
图中为2023年上半年,彭霄鹏作为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技术中心成员在浙江省淳安县发现珍稀蛙类天目臭蛙的踪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三个天目臭蛙分布点。
基因溯源
需要进行基因溯源,保护动植物,通过结合分子数据、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等方式,依托DNA分析法的原理,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准确地鉴定标本。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归属,还可以对涉及到野生动植物的犯罪行为,确定其保护层级,对犯罪行为进行定罪,量刑。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结果精确、周期短、通量大。与传统形态学等鉴定方法的比较,更加高效准确。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动物具有重大意义。
蛙类大世界
蛙类是自然界中最奇妙、最丰富、最常见的物种,它们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蛙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在自然界为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林牧渔业丰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彭霄鹏博士此前出版《蛙类大世界》,并通过此次报告,以水栖、半水栖、地栖、穴居以及树栖等不同的习性,多个角度来介绍蛙类的不同形态特征及生存策略,展现出这类独特两栖动物的奇妙之处。
——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
未来,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将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为己任,努力呈现更加美丽、和谐、繁荣的热带野生动植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