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尾雉
拉丁文名: Syrmaticus mikado
中文学名: 黑长尾雉
中文目名: 鸡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属名: 长尾雉属
同物异名: Calophasis mikado Ogilvie-Grant, 1906,
中文俗名: 帝雉
分类地位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长尾雉属 Syrmaticus
种: 黑长尾雉 S. mikado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Ogilvie-Grant, 1906)
英文俗名: Mikado Pheasant
形态特征
雄鸟为大(86厘米)的华美黑色长尾雉。上背、胸部及腰羽羽缘闪紫蓝色光泽而与乌黑色的羽片中央部分生成明显的扇贝形图纹。尖尖的尾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两翼黑而具明显的白斑,次级及三级飞羽端白色。眼周裸皮绯红。雌鸟体型较小,下体杂灰,上体褐色,沾红黑色并具白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近灰;脚-带绿色。
叫声:告警时wok, wok, wok地高叫。繁殖季节雄鸟发出尖厉哨音。
分布情况
分布范围:台湾的特有种。产于台湾中部及东部。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罕见留鸟,见于海拔1800~3000 米的台湾中部山区。
生活习性
长栖于下针叶林及混交林地带的密林,或竹林及阴坡灌丛。性谨慎而胆小。
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针叶林、疏林峭崖间。主要取食野草莓、蕨类等绿色植物,兼食昆虫。
3~5月间繁殖,筑巢于密林地面上或树干上,以干树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乳白色。
保护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未定 生效年代: 1996